Statistiche web
20 Mar
20Mar

2025年是禧年,教會邀請我們成為“希望的朝聖者”。在此時,有一位特殊的聖人,他以朝聖為自己的聖召,這位聖人是本篤若瑟·雷伯(St. Benedict Joseph Labre)。雖然他不像聖安多尼、聖道明或聖德蘭那樣廣為人知,但他仍然吸引了重要的靈修作者,也會吸引我們學習真正朝聖者的精神。

走上新路

本篤若瑟是法國人,1748年出生,父母都是熱心的教友。本篤早有進入隱修修會的興趣,18歲時便開始敲響各隱修院的門,但每次他嘗試加入修道院並進入修道生活時,都被拒絕。

有段時間,本篤若瑟·雷伯不敢領聖體,認為天主也拒絕了他。後來,他決定前往羅馬朝聖,步行前往;當時,他寫信向父母解釋這一選擇,並作出安慰和告別。從此,他遍遊歐洲各大著名朝聖聖地。隨身不帶金錢或食物,夜晚露宿或在車庫裡過夜。若有人給他錢或食物,他會立即分給窮人;若無需要,他從不開口說話。每到一處聖堂,他會長時間跪下默禱。

本篤若瑟發覺天主呼召他過這樣獨特的生活,因此無家可歸和朝聖生活成為他真正的聖召。

繩衣會士

本篤若瑟·雷伯與亞西西聖方濟有關。除了過著貧窮生活外,他還是“方濟會繩衣會士”(Cordigeri)。 “繩衣會士”一詞意指“佩帶繩索者”,這名稱源於他們在腰間繫一條繩索,以象徵他們對方濟靈修的承諾。除了普通教友,君王或主教,也因聖方濟的精神而佩帶繩索。雖然他們不屬於方濟第三會,也不遵守會規,但他們試圖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方濟的理想,效法聖方濟的榜樣,以愛德和謙卑來服務他人。

最後幾年,本篤若瑟定居在羅馬。1783年,他因病重在聖週去世,享年35歲。在臨終時,一位屠夫將他抬到自己家中,當他去世的消息傳出時,群眾相告:“聖人死了”。在一個月內,通過本篤若瑟·雷伯的代禱,記錄下了一百三十個奇蹟。他的告解司鐸為他撰寫了傳記,書名為《羅馬的乞丐》。本篤·若瑟·雷伯於1883年被列為聖人。

聖人與我們

聖本篤若瑟·雷伯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。首先,成為朝聖者或開始一段旅程,往往並非自由的選擇,如同觀光旅行。相反,這是一種痛苦且“被迫”的抉擇。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對未來充滿信心,並對上主為我們準備的一切懷抱信任。

聖本篤若瑟·雷伯(B.J. Labre)也幫助我們應對那些“被拒絕”的時刻。雖然他渴望過奉獻生活,但他不斷受到無法理解的拒絕。就像我們在生活中,可能會遭遇團體、學校、單位、朋友、家人或社會的拒絕,這並不是容易接受的,甚至是巨大的考驗。但在這些考驗中,這位聖人能將自己的艱難時刻與耶穌的受難相連。耶穌自己也曾被拒絕,先是被黑落德王拒絕,後來被納匝肋的同鄉排斥,最後又被政府權力、宗教領袖和百姓所棄絕。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:「他受人輕視,被人摒棄;是一個憂苦的人,熟悉病苦的人。」(依53:3)

被拒絕是一種死亡,我們會與耶穌一起經歷這樣的死亡。朝聖者和被誤解的本篤若瑟·雷伯提醒我們,“被拒絕”也是一條淨化自己的路,一條成聖的路,一條尋找天主的路。

或許這並非巧合,4月16日——教會紀念聖本篤若瑟·雷伯的日子——正是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誕辰。同樣地,這或許也不只是一個巧合,教宗本篤十六世最終選擇了“本篤”這個名字。這樣,他同時擁有“若瑟”和“本篤”兩個名字。曾經,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自己生日當天的講道中提到這位特殊的聖人,並稱他為“不尋常的聖人”,並且表示這位聖人影響了他的靈性生活。我們或許可以補充這段聖經經文:「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,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。」(詠118:22)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