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人,但我們卻常常走上完美主義的道路。理論上,我們承認人的有限性,卻未必意識到自己正受到完美主義的驅使。耶穌的比喻正好幫助我們看清這種內心的矛盾:
「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:一個是法利塞人,另一個是稅吏。那個法利塞人站着,心裏這樣祈禱:天主,我感謝你,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,勒索、不義、姦淫,也不像這個稅吏。我每週兩次禁食,凡我所得的,都捐獻十分之一。那個稅吏卻遠遠地站着,連舉目望天都不敢,只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說:天主,可憐我這個罪人罷!」(路 18:9-14)
從客觀角度來看,這位法利塞人確實是一位虔誠且認真的猶太教徒。在今天的教會中,我們或許會將他比作一位熱心的教友。然而,他的祈禱透露出一種完美主義的靈修觀——他不是單純地向天主祈禱,而是向天主展示自己的成就。
我們如何察覺自己正在追求完美呢?
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功德、表現和成就帶到天主面前,而非空手祈禱。我們強調自己遵守律法、做了多少善工,如同法利塞人所說:「我每週兩次禁食,凡我所得的,都捐獻十分之一」。這種態度讓我們誤以為,我們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贏得天主的愛。
我們也可能會透過貶低他人來獲得優越感,當我們無法在自己身上找到真正的聖德時,便藉由與他人比較來肯定自己。法利塞人的禱詞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:「天主,我感謝你,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……也不像這個稅吏。」當我們開始比較,就會陷入一種錯誤的信念,以為只要比別人更好,我們就在天主面前有更高的地位。
這樣的完美主義也讓我們相信,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,甚至控制天主的態度。這就是為什麼法利塞人敢於「站着」祈禱,因為他認為自己足夠完美,可以理直氣壯地站在天主面前。 然而,我們知道最終的結果:法利塞人雖然表面上正義,卻沒有真正領受天主的恩寵。他無法同情別人,也無法結出美善的果實。而稅吏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。
稅吏的祈禱與法利塞人截然不同。他沒有掩飾自己的缺點,而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軟弱、過犯和羞恥。他沒有把成就帶到天主面前,而是帶著自己的真實樣貌來祈禱。耶穌說:「他回家時成為了正義的人」,因為他認識並接納了真實的自我,也因此能夠同情他人,不再陷入比較與論斷的循環。同時,他也打開了心門,接受天主白白賜予的救恩。
誰不認識自己的軟弱,就無法悔改,也無法真正理解慈悲。因此,我們的不完美不應該被視為阻礙,反而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。然而,我們往往選擇排斥、忽視、輕視,甚至希望透過告解來消除自己最不理想的部分。事實上,我們應該做的是更深入地觸碰、認識、意識到這個不完美的自我,甚至學習「尊重」它,使這些靈魂的傷痕成為天主啟示的地方。
當我們思考「不完美的靈修」時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聖方濟的貧窮精神。
一般來說,提到聖方濟的貧窮,我們會想到他將衣服還給父親,或者放棄財物、選擇簡樸的生活。然而,貧窮不僅是一種選擇,更是一種發現。 在悔改之前,方濟開始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不足。他不只是「選擇」成為貧窮,而是在心靈深處發現自己原本就是一個貧窮的乞丐,時時刻刻需要天主的仁慈。因此,外在的貧窮其實反映出內在的貧窮——一種由恐懼、軟弱、錯誤、信仰缺乏和矛盾所構成的貧窮。他終其一生都擁抱貧窮,甚至親切地稱她為「貧窮夫人」,與她建立了深厚的靈性關係。 完美主義的靈修常常被誤解為追求卓越或聖潔。然而,真正的靈修並不是靠完美來獲得天主的愛,而是從我們的實際狀況出發,接受我們的不完美,讓它成為我們與天主相遇的地方。
最終,只有病人才能得到醫治,只有誠心的祈禱才能讓天主觸摸我們的靈魂。讓我們學習稅吏的祈禱,帶著謙卑的心來到天主面前,說:「天主,可憐我這個罪人罷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