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tistiche web
14 Mar
14Mar

有時,我們意識到無法改變實際的生活;也許,因為年紀大了,或穩定下來後,我們就會覺得個人的生活不會太多改變。例如考慮到我們的環境和社會無法處理的問題,也是如此;我們到了某個時刻,容易認為再無所求。結果,我們的信仰生活成為一種習慣,缺乏活力和使命感。 

陷入這場危機時,我們應該怎麼應付呢?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嗎? 無望時,還是有一件事我們可以做:就是改變我們的眼光,更深的看到,也進入生命的奧秘。一個小故事會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。 

三位石匠的故事 

 在中世紀時,有一個人步行去朝聖。過了幾天,他開始穿過山丘的地區,在路旁,他看到三位石匠在切割石頭,他們坐在地上,各自辛苦履行工作職責。朝聖者好奇地問第一位石匠:「師父,你在做什麼呢?」那個石匠臉上帶著疲憊的表情回答說:「你看不見嗎?我在切割石頭,這是我的工作」。朝聖者就離開他,繼續走,一邊祈禱,一邊想:石匠的工作真不容易。遇到第二位石匠,還是問:「先生,你在做什麼呢?」那汗流滿面的石匠,帶著悲傷的表情回答說:「我沒有選擇啊!為生活,也為了家庭,必須接受這份工作」。朝聖者離開他後,就想:應該為這人祈禱,使他能找到更好的一份工作。過一會兒,朝聖者遇到第三位石匠。雖然,現在他清楚也知道了石匠的苦,還是敢問:「師父,你呢?在做什麼呢」?這石匠抬頭後,朝聖者發現他的表情與剛見過的兩位,很不一樣;雖然疲憊流汗,但面帶微笑。石匠什麼都不說,只舉起手臂,向他指向山谷裡。朝聖者遠遠地看到了一個建築工地,其中有一個高塔,高塔矗立在地面上。石匠就很自豪地開口說:「看!看!我正在建造一座大聖堂」!

三個人,一模一樣的工作,同樣的辛苦,可是第三位石匠有不同的眼光,能看到辛苦是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的,他在參與一個大的計劃。 

中世紀的聖堂

中世紀時,建造聖堂並不是容易的決定。百姓的生活條件艱苦;並且,建造大聖堂需要花超過一代人的時間,發起人無法看到聖堂的完成。雖然如此,那些世紀的教友熱心的建造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堂。他們所做的,是因為能《看見》自己所做奉獻工作的未來:聖堂給本地教會一個中心,一個祈禱的地方,在那裡,人靈不斷的因此獲得益處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有一位十四歲,非常有民族感的猶太少年,名叫勒斯蒂格(A.J.M. Lustiger),因參加在法國奧爾良(Orelans)的聖堂舉行的聖周禮儀而獲得益處。他因欣賞禮儀和聖堂裡美麗的藝術品、建築、玫瑰之窗,非常感動,後來成了天主教友。幾年後,他入修道院,當了神父,後來當了主教,最後他被任命為巴黎的樞機主教。

故事中的第三位石匠的眼光是不是看的對?勒斯蒂格樞機主教,年少時的悔改,是不是也像那位熱心的石匠一樣,從不同的眼光而開始的? 好眼光一定帶來現今和未來的果實。 

聖方濟:教堂的創造者 

方濟從修理一座破爛的教堂而開始。在聖達勉堂祈禱時,他聽見十字架發出聲音說:「方濟,你看不見我的房屋破爛不堪嗎?快去修理它吧!」

那時候,方濟對自己的未來一點也不清楚,但他相信是天主要他作的。因此,他開始親手修復那將倒塌的教堂。原來方濟《看不見》他要做什麼,也沒有人認為辛苦的修理小堂會有特別的好處。 方濟,一收到十字架的啟示,就改變了自己的眼光,慢慢地開始明白天主的旨意。對方濟而言,聖達勉堂是一個起點,後來他為整個教會,為整個世界,為了各個時代的人,提供了偉大的奉獻。 方濟跟隨耶穌的渴望,就變成參與一個巨大的計劃。 這也是靈修和方濟精神的目的;不是多提供一些規定,而是幫助我們以新的眼睛,新的眼光,發現天主的國在哪裡。怪不得,教父說: 「愛在於心的眼睛」。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