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tistiche web
13 Dec
13Dec

方濟會士對天主教神學與實踐有著深遠的影響,甚至在貧窮、慈善和社會正義領域亦然。方濟會士在中世紀晚期一項重要的貢獻是他們參與創立了「憐憫山」或稱「慈善山」(Mounts of Piety),一種金融機構。「憐憫山」深受天主教社會教義的啓發,並為現代銀行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   

貧窮與經濟 
方濟會與方濟會運動由聖方濟於十三世紀初創立,修會秉持貧窮、謙卑與簡樸的根本精神。這份貧窮延伸至他們對財富與經濟的教導。在貿易擴展以後,隨著財富差距的擴大,方濟會士提倡對金錢與社會責任的公正處理。 聖方濟與方濟會士基於一個概念:物質財富不應成爲終極目標,而是應達成更大屬靈和社會價值的工具;因此,物質財富該有「使用」(Ad usum)管理的原則和法則。方濟會士推動的是一個財富分享而非積累的世界,能支持貧窮者的經濟看法。 

憐憫山 

方濟會士與「憐憫山」的創建有著密切關係,它是一個旨在幫助貧困人群的金融機構,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,讓他們不再依賴高利貸者,避免陷入高利貸的剝削。 第一座「憐憫山」於1462年在佩魯賈(Perugia)創立;很快在很多城鎮也發展起來,都基於方濟會士對貧窮的理想,並視爲反對貪婪和高利貸的手段。 「憐憫山」允許人們以個人物品作爲抵押來獲取貸款,避免他們陷入更深的貧困。 

費爾特 ·• 伯納丁(1444-1494) 

方濟會士費爾特的伯納丁(Bernardin of Feltre)是「憐憫山」發展中的關鍵人物。他屬於方濟會的守規派(Observants),致力于信德復興和社會的改革。他對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深感憂慮,特別是高利貸的興起對窮人的金融剝削。 在他的講道與著作中,伯納丁强調高利貸是罪惡的,且它增加了貧困者的痛苦。 爲了對抗這問題,伯納丁構想了建立一種慈善貸款機構的系統,這些機構能體現基督信徒的憐憫與團結精神。對他來説,「憐憫山」是恢復經濟正義的一種方式,既滿足了貧困者的物質需求,又照顧整個社會區的精神需求。 伯納丁(Bernardin of Feltre)親自在意大利各地共創辦了約六十座「憐憫山」,也爲了使「憐憫山」可持續發展並提高效率,他在貸款上加入了5%的利息。 

經濟神學 

今天這種協助方式很符合天主教社會教義的要求,可是,教會最初是猶豫的,源於他們對貸款利息的譴責,認爲這是高利貸的罪行。直到1515年,「憐憫山」才獲得教宗良十世正式的批准。教會認可這些機構的運作,並強調這並非高利貸,而是一種慈悲與憐憫的行為。 從伯納丁和方濟會士的這一歷史成就中,我們可以學到福音使命需要觸及經濟和金融體系領域。同時,方濟精神及其福音貧窮的關聯,並非一個價值本身,而是應該指向共同福祉和愛德。


評論
* 電子郵件將不會發佈在網站上。